2020年5月6日晚上7点,校友会公众号发布了题为“一心一力一盛世,一点一滴一辉煌”的关于为学校111周年校庆捐赠的倡议书,第一时间,已退休的我校机制64级老校友唐时超就给我们打来电话,说想为母校捐款,因为没有上网银,无法通过手机在网上付款,希望我们能提供银行帐号。结果,第二天,我们就收到了唐时超校友通过银行转账过来的11100元捐款,并且在转账附言里写到:此款作为母校教育发展基金。
据悉,这已经不是唐时超校友第一次回报母校了,早在上世纪八十代担任厂总工程师时就和母校进行了技术合作;2014年,倡议并负责组织原机械系制64级部分同学们回校举办纪念求学母校五十周年活动,向母校赠送了一尊特制的纪念大鼎,表达对母校、对师长的培育之恩和感激之情。
被这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母校情所深深感动,我们电话连线了唐时超校友,谈及对母校的情谊,他说,结缘六十六载,母校滋养了我的人生境界。我是机械系制64—2班学生,1969年从母校毕业后,先后在大型主战坦克生产厂和大型综合性设计研究院从事坦克装甲车辆制造技术方面的工艺实践、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2006年从中国兵器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改任该院咨询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聘任为坦克装甲车辆制造技术领域首席专家。2009年退休。唐时超担任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一批国家重大和重点军工工程项目和民用工程项目的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先后被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谈到曾经所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唐时超校友说,五十六年前,我心怀憧憬,走进母校求学深造。那时刚刚迈入成年,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段。而今已经是颐养天年的古稀老人。在母校求学那段经历,在岁月流转间凝固为永恒,成为我相伴终生的美好记忆。如今,当我以一位老人的平和淡定的心境去阅读和品味那段弥足珍贵的求学经历,去审视随后五十多年的人生轨迹,深切地感悟到:是母校孕育了我心系苍生的情怀,塑造了我报效祖国的信念,涵养了我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培养了我日后安身立命和事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定力。半个世纪的世事沧桑,社会变革,人生磨难和风雨考验,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从来没有懈怠和动摇过;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和干扰,始终牢记母校的教诲,扼守社会良知和道德底线,不为所动。如果说这也算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母校精神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形成的,是在恩师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养成的。所以,对母校,对恩师我始终心怀敬畏和感激。上次赠送母校的鼎的主题铭文为“源”,是缘自我们对母校的切身感验和理性认知。百余年坎坷的办学历程中,母校始终坚定的践行着培养人才,创造知识,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家的人才之源、知识之源、智慧之源;成为万千学子的人生道路之源。在新百年,作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又肩负起了国家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的历史担当。这“源”更蕴含了我们“饮水思源”的社会良知和人间情怀。
在阅兵大典上,在军队的实战演练场,看到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的主战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火炮、远程火箭弹等新型装器装备,以无可阻挡之势,滚滚而来的时候,会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觉得可以告慰母校,告慰师长!听着唐时超校友的深情感怀,终于明白,百十一载的风雨矿大,正是有了一个个像唐时超校友这样的矿大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求实进取奉献,讲好了矿大故事,矿大才有了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人才建设国家、造福人类的光辉使命;承载着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责任;承载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承载着矿大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致力建设一流大学的远大志向的伟大担当和自信!向所有矿大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