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贺矿苑文艺沙龙徐州母校聚会

发布时间:2018-11-09来源:中国矿业大学110周年校庆网


矿业兴太行,焦工占鳌头。艰辛揽才办学,贤师攀高楼①。 猝逢狼烟四起,辗转西北东南,风雨侵心头。怀报国宏志,万里未停留②。

百年矣,老矿大,驻徐州。东坡宦游宝地,杏坛起南湖③。 名校雄风犹在,再培成才沃土,桃李自成蹊。执能源牛耳,师生共图谋④。

   

                   201163

注释

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开办,以焦作煤矿为依托,后改称焦作工学院,为中国矿业大学前身,时聘诸多名师执教,学风蔚然。

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焦工1937年迁西安,1938年迁天水又迁城固,1946年迁洛阳,1947年迁郑州,1948年迁苏州,1949年迁回焦作,1951年迁天津,改称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迁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1970年迁四川合川,改称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迁徐州,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1988年改称中国矿业大学。如此频繁搬迁,无出其右,行程何止万里?艰辛备尝,却从未停止办学,拳拳报国之志,何其高远!

徐州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41岁(1077年)从山东密州转任徐州太守,1079年离任转浙江湖州。短短两年就与徐州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以至送别时哭声盈巷。矿大进驻徐州后,在南湖景区建成了优美的校园,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历史。

中兴后的矿大,遵照祖国的要求,明确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的以能源为主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全校师生正齐心协力为此而奋斗。

作者介绍于汝绶教授,江苏金坛人。1949年入焦作工学院,1956年北京矿院研53班毕业后留校。1956年起,参与创建我国高校露天采矿专业,为创建人之一。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著述有主译、自译、主编、合编、合著的《露天采矿学》、《露天矿边界设计》、《露天采矿优化理论与实践》等教材五种,1984年以来完成国家教委、能源部、江苏省授奖科研项目多个,主要从事矿山开发方案优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2年入中国民盟,84年成为中共党员。曾任民盟六、七届中央委员,民盟徐州市委员会第八届主任委员、徐州市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项社会工作。

(编者)